阅读历史 |

第823章 阿拉伯商船(2 / 2)

加入书签

不过就是入水、出水需要借助一下潜水绳一类的工具,最好附近还有穿其它轻型潜水装备的潜水员配合。

……

一篮子、一篮子的瓷器出水,忙乎了一个来小时,海床表面的东西就给清空。

出水的关兴权告诉张楠:大瓮留下的“疤”都用远处刨来的海底淤泥给填了回去。

有那一大块礁石做参照物,菲利普船长都已经将沉船点位置精确到了以“米”为单位,下次过来直接下锚就行,绝对不会找不到地方。

阳光甲板收起来,免得过会有印尼猴子的渔船靠近,看到点不该看到的东西。

甲板上摆放着三个大瓮,还有近百件或完好或残破的瓷器,有的张楠好好看。

连热都不怕了,光着膀子,就穿了条游泳裤,昆卡把阳光甲板上的遮阳棚架了起来,免得老板晒脱皮。

新捞上来的两个大瓮完好,里边和之前那个一样,还是铜官窑的瓷器。

全部取出来后,发现窑口虽然一样,但只有其中一个瓮里装着的盘子内绘制的是小鸟图案。

另一个大瓮里装的瓷器器型有点不同,直径大约只有14公分,而且器型更“深”一点,已经不能说成盘,更像是碗。

内里的图案也不再是单一的小鸟加点彩,而是美丽的花草纹、山峰纹,浪漫的云气纹都有,绘制小鸟图案的只有5个,图形选择上似乎要比大一个型号的盘子更随意些。

千多年的海底岁月没有毁了这些大唐来的瓷器,色彩依然润泽清晰,而且这百来个碗中,最底层盘着存放的30来个,碗内纹饰看着还有点怪怪的味道。

怪在哪里?

看热闹的兰迪和保罗看老板在研究那些画着怪线条的碗,这两位越看越感觉这些线条似乎在哪里见过。

最后还是保罗先想了起来,对着张楠道:“老板,这好像是阿拉-伯的风格,我见过,他们把差不多的纹路给敲在铜器上。

我家里有个中东带回来的工艺品铜盘,上头敲的纹路和这些差不多。”

到这,兰迪脸上也有点“难怪这么眼熟”的表情:这位也是在阿拉伯世界呆过段时间的主。

啥叫见多识广?

保罗这样跑过大半个地球的家伙就是。

张楠听到自己的保镖的话,问道:“知道你那盘子上的纹路是什么意思?”

保罗嘴一歪,尴尬道:“不知道,老板,那时候我们哪有心思去弄明白这些,就顾着抱怨不能喝酒。”

张楠哈哈笑笑。

笑完了,这才道:“你那盘子我没见过,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不过这些碗里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或者绘画,其实是一种古代阿拉-伯文的变体图形,意思很经典,文字的大意是'真-主-伟大'。

要是不出意外,这船就是做阿拉-伯生意,跑中东的货船。

可能就是条阿拉-伯船,唐朝时候华夏海船跑远航有,但不会很多,卖方市场,不冒危险远出重洋就能赚大钱。”

反正都能赚大钱,疯子才会去冒险。

说着,手指头轻轻敲了敲碗壁,“很有意思,1000多年前华夏唐代内陆窑口的瓷器上出现阿拉-伯文,当时就有订单式的生产,难得!

这中东客商在大唐下订单,可能对这些瓷器的造型和式样都有要求。

那些大号盘子我看着就有点别扭,说盘子太深,说碗又稍微浅了点,可能就是订货方的要求,大概那时候的阿拉-伯人就喜欢这样。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我记得有资料说,以前在东南亚、中东和东非多个国家都出土过铜官窑的青黄釉彩瓷碗。

不过在华夏国内,除了窑址所在的长-sha和把这些产品销往海外的主要贸易港口扬zhou出土了比较多的铜官窑青釉彩瓷碗,其他地方几乎就没这种瓷器。

我看这种铜官窑青黄釉彩瓷碗,就是种专供外销的东西。”

拍了下保罗的肩膀,张楠又道:“就和边上那条泰兴号里装的德化窑青花一样,出口创汇的,专门卖给你们这帮不会造瓷器的家伙!”

对这话,在场的所有美国伙计没一点意见:不仅仅因为张楠是个非常不错的老板,更因为他说的本来就是很多欧美人都知道的事实情况。

阿拉伯贵族一千多年前就能用上从华夏进口的瓷器,但欧洲人……

就算欧洲的国王们,那也得再等个好几百年!

还是要从华夏进口,路途遥远且危险,运回欧洲后更不用说价格及其昂贵!

远的不说,三百年前的欧洲,普通大众的餐桌上压根就没什么像样的餐具,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

贵族阶级虽然能使用银制餐具,但银餐具易氧化发黑,严重影响一日三餐:倒胃口,仆人们还得花大量时间擦拭餐具。

华夏出产的白色瓷质餐具一传到欧洲,全欧洲都为之倾倒、疯狂!

瓷器,白色黄金!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300年前都在追求华夏来的瓷器。

而在18世纪初,欧洲因为需要从华夏大量进口外销瓷,甚至导致很多国家财政出问题,不少国家还呼吁抵制华夏货,而私底下,想尽办法仿制华夏瓷器。

实际上,对华夏瓷器的仿制历史要更早一些:像在16世纪,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倾尽家族之力仿制瓷器,不过很快就因为资金耗费太大,仿制工作虽然有很大进展,还是很快就停了下来,目前传世的只有60多件。

后来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等国纷纷跟上,开窑建厂,继续模仿华夏瓷器。

为了得到华夏瓷器生产的秘密,欧洲各国在两三百年的时间里,还前赴后继一般不断派出商业间谍,专门刺探华夏瓷器生产的情报。

经过两三百年的努力,欧洲人才成功。

300年前都那样至于更早的时候……

华夏大唐那会,阿拉-伯世界文明还算凑合了,整个欧洲正在黑暗时期的中世纪早期煎熬呢,要多落后就多落后:老板这么说,美国伙计们得认!

但有个问题,是空下来的菲利普船长提出的异议,或者说是对一个明显不符合常理的情况的疑问:“老板,要是下边的是条阿拉-伯货船,它怎么跑这来了?”

是呀,这可是个问题!还是个大问题!

这里是勿里洞岛海域,如果这船从华夏出发后要去中东地区,它就不该在这里出现!

这里远离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按照通常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路线,商船应当绕过现在的新加坡,之后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但海底下那艘船明显航线错误,向东南方向偏航后又行驶了300多海里,这不正常。

它是迷失了方向,还是被风浪吹得偏离了航线,或者是要去爪哇海的某个港口?

对于船长先生的疑问,张楠给出了几个“符合常理”的解释后,一指几海里外的货船,“泰兴号是为了躲海盗沉了,下边这艘或许是被海盗劫持。

海盗嘛,自古就有,这些瓷器那会老贵,换成是我,我也会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