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章 形势未明之前,投降也是可以的(1 / 2)

加入书签

洛阳城内。

小规模的乱战犹自还有,杨玄感的部队已经向着华阴方向行动,原本走华阴入关中,远比走潼关要路长的多。

但是华阴是著名的弘农杨氏的集散地。

而且,杨素、杨玄感这一支和大隋王朝的这个杨氏不同,大隋王朝虽然也是杨氏,但是严格意义上他们并不是正宗的弘农杨氏。

杨素、杨玄感家则是根正苗红的弘农杨。

华阴有弘农杨氏之援,而潼关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杨玄感自然选择了走华**!扬言攻潼关,而实走华阴。

李湛这时几乎已经和所有部下校尉级以上军官说好了去向,他们将在去华阴的中途脱离杨玄感的部队。

在杨玄感麾下的这段时间,李湛很注意对隋军杀伤并不甚大。

而且,与杨玄感也算是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距离,所以,他并没有成为隋军的主要目标。

这对他来说,逃走也相对容易一些。

他唯一担心的则是韦珪,这一点,他当然也没有主动提出来;

但是,他知道长孙无垢应该是不会放弃她的好闺蜜。

他们也还没有立刻脱离杨玄感,毕竟,败军之际,还是能够接收一些好兵苗子。

现在,大军散乱而行,而且无复行伍。

杨玄感自率杨氏子弟为前军;

原本是定了李子雄、李岷等人为后拒。

但杨玄感这时候逃亡,对李子雄等也不太放心,于是将李子雄、李岷等摆在中军,怕他趁着溃乱逃走。

李密这时约了李湛自告奋勇为后拒。

李湛与长孙无垢、长孙无忌商量了一番,觉得作为后拒也不错,在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前驱、辎重、后拒其实防守任务都差不多。

毕竟前门进狼、后门进虎。

在后面逃跑还容易些,打不过就直接溃散迸逃。而且,李湛这时脑海中更形成了一个英雄救美的计划。

他临时召集校尉以上的军官开了个会,宣布了一条重要指令:“大家都可以投降,没必要为杨玄感卖命。投降之后愿意去汉中相会的到时候记得脱队即可!”

长孙无忌听得直皱眉头。

长孙无垢却眼前一亮,保存势力在这种乱世确实也只有这种办法,没必要拼命。

当然,李湛也说了一番大道理,现在暂无恩德与众人,所以不鼓励众人死战,他的那些珍宝如今都在白士让押着,如今,已经抵达汉中。

这些校尉大部分也隐约听说过隋炀帝一战高句丽的军资被人所得的传奇故事。

这时听得李湛竟然爱惜他们生命,允许他们投降,将来去汉中分享那些财宝,这简直是前所未有之事,这样的领导哪里去找?

人群中甚至不少有慷慨激昂表示决不投降的。

李湛微微一笑:“革命这种东西,保存实力,保存火种最重要,所以,在形势未明之前,作为领导人,当然不能投降,比如我就不能投降!”

“不过嘛,我选择逃跑,我会去汉中,我都逃跑了,自然也不能对你们提高要求,你们可以跟我跑,但万一跑不脱自然也能投降!”

“刘邦岂非投向了项梁?”

“现在投降,我绝对不会处罚,但是将来天下大定,形势明朗,那时候诸位还是我的麾下的话,那我就不允许投降了,此一时彼一时!况且你们投降,也算立功!”

下面掌声一片。

七月底,部队到达弘农宫。

弘农宫的守将是隋炀帝的堂兄弟杨智积,这厮登上宫城大骂杨玄感,杨玄感不顾李密劝告,对兵贵神速四个字置若罔闻,聚众攻城。

于是,麾下众皆失望。

七月二十六,皇天原,隋军宇文述、屈突通所部大军追及杨玄感,李湛后拒,做了做样子,旋即两翼未张,便四散而走。

这,既是他的策略,当然,时势也已经到了兵败如山倒的地步,他也算顺势而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