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4章 逆水行舟(2 / 2)

加入书签

但贵州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得到增长,参与叛乱的土目、土舍虽然后期相继反正,他们还能维持官职,统领部民,可却要换个地方,就是迁徙到湄公省。

这是接受反正归降的条件,容不得他们反悔不遵。面对强大的明军,奢崇明和安邦产的下场,已经显而易见。

从震慑的方面讲,皇帝在此次平叛中的决心和决策,确实达到了目的。尽管花费巨大,但不姑息,不宽恕。数年的苦战,更是在西南装备训练出了强军。

也正是有此精兵强将作种子,当标杆,皇帝相信会带出更多的能战敢战的部队。这,也是他敢于在滇省向缅甸发动讨伐的底气所在。

军队的装备是最好的,训练也是先进的,军官也是培训并经过实战锻炼的。但还要不断的磨砺,才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再锋利的刀长时间不磨,也是要生锈的。这个道理,并不是很难懂,也不是皇帝一个人明白。

但大明帝国从成祖之后逐渐放弃了扩张政策,一是积弊日深、财政紧张,没钱打什么仗,养什么兵?

其次则是皇帝不思进取,以为守成即可。万里疆域,子民亿兆,还不够他糟害的?

没错,朱由校对守成或不思进取的定义,就是糟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此,个人奋斗如此,集体也是一样,大到国家,也没什么不同。

世界在发展,你原地踏步,那就是后退。甚至于,明朝中后期,皇帝是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是差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