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2章 盐商妥协(2 / 2)

加入书签

再有钱,即便是富可敌国,也难以与政府抗衡。在这方面,海商、中华商会和江南商会、长江商会,就看得清楚明白。

而且,皇帝似乎也摒弃了捐输这个封建王朝常用的手段。即便是平辽、剿叛的关键时候,宁肯拿出金花银,并百般筹措,也没要商贾捐钱。

这就是皇帝的原则,更是皇帝的能力。偌大的国家,用得着象乞丐似的向商贾要钱?

拿钱手短,这可能不适用于皇家。就是以后翻脸又怎样,皇帝还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但皇帝就是不这么做,保住了朝廷的威严,也保住了自己的脸面。

然后呢,平辽平叛后,南北两支强军练就,皇帝的声望和权威也达到了顶峰,诸项改革政策推出,无人敢擢其锋。

别小看权威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存在于人心。

在初期的兴利除弊中,暴力手段能起到作用。但到了深化推进改革的时候,人心向背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老百姓,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就不会抵触,不会反对,不会消极对待。

所以,皇帝诸项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很明确,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老百姓举手赞成。

清屯充饷如此,清理钱粮拖欠如此,盐政改革也是如此。

老百姓的利益没被损害,反倒减轻了赋税,吃到了便宜的食盐,能不高兴,能不称颂善政?

至于盐商之类,最多也就是心中抱怨,却掀不起风浪,没啥可怕的。

要说到组织罢市、罢工,给朝廷施加压力。也是有过的,却不是盐商所为,而是在打击有劣迹的士绅、生员时出现。

要说造谣生事、蛊惑百姓,士绅和生员是最有条件,最有能力的。

结果呢,在朝廷的严令下,地方官府根本不敢妥协,镇抚司、东厂提供情报,军队出动抓人抄家,以雷霆之势压制。

闹得越凶,抓得越狠越多,砍头抄家流放,干掉几只出头鸟,天下就太平了,再没谁敢乱叫乱动。

出了事不要紧,从某方面还能证明地方官在干事,才触动了士绅和生员的利益。出了事能镇得住,那才叫能力。

象刘理顺,尽管是锦衣卫出手,帮他处置了劣绅生员。但就因为他面对这些地头蛇不妥协,不久后就升迁,如今已是左布政使之职。

和刘理顺差不多经历的有好几位官员,有的升迁,有的罢黜,朝廷的倾向明显,下面的官员自然领会精神,彻底刹住了士绅生员的势头。

有前车之鉴,盐商哪敢造次,捏着鼻子也得认了。而且,他们还怕有人借此生事,让他们背锅呢!

夏中时得到了盐商妥协的表示,两淮盐政这块硬骨头算是啃下来了。这虽然不意外,但终于还是松了口气。

皇帝对他算是有知遇之恩,他岂敢不竭心报效?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可历朝历代又有几个君主能做到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